遇见东师

2018.06.14
供稿单位
信息化办、党委宣传部
文字
廖逸云、仇丽茵、丁冰燕
摄影
郑棋方
指导教师
徐 萌
编辑
张轩维
审核
邹云龙、吕春宇
主办单位
党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信息化办
美术学院

端午印象

点击次数:

每年初夏,树梢头响起知了的第一声歌唱时,河边的艾草就绿了。 叶片长到了巴掌宽, 新鲜得仿佛盛满了阳光。在雨季欲来未来之前,人们总会提前将这两种叶子摘下做准备: 艾草挂高堂, 粽叶进厨房。 然后, 当城市轻轻被雨水包裹起来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 在汪曾祺笔下, 端午怕是永远和高邮的咸鸭蛋紧密相连吧; 丰子恺记忆里的端午,是雄黄和蒲叶,苍术和白芷熏染出的童年的玩乐; 沈从文所魂牵梦绕的端午,大概有翠翠, 有傩送, 还有茶峒人最爱看的划龙舟比赛。 如今, 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呵,也在东师吃着咸鸭蛋, 剥着粽子, 怀念着家乡,畅谈着他们心中的端午印象……

端午的味道

江苏·仇丽茵

端午食粽是江苏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每到端午节前夕, 在小巷深处, 朱门半掩, 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 或者就在路边, 围拢几张小藤椅,满目青绿的箬叶和糯米的晶莹。 傍晚, 就飘来了香气, 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 味道咸淡, 卖相如何。吃粽子, 一来为了纪念, 二来为了解馋, 小巧的粽子里, 缠绕的是家家户户难以割舍的温馨。

我们那儿甜咸都吃,但我只对咸粽子情有独钟。 外面的糯米,包裹着肥而不腻的卤肉,也有配上咸蛋黄的,咬上一口,软糯鲜香。 端午时值初夏, 粽子配上绿豆汤, 消暑又美味。除了粽子, 家乡还有端午吃鱼的传统。 端午时, 母亲总会买条石首鱼烹煮,晚餐时的饭桌上总有一条鱼吃,清清淡淡的, 配粥下饭皆宜。

品过美食,有些讲究人家还会以清水一盒, 加入少许雄黄, 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 ,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不过现在,传统节日的氛围逐渐减淡,很多具有仪式感的习俗简化成为一个个饮食符号: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 春节的饺子 , 元宵的汤圆……成为中华文化元素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这些吃食里面包裹了团圆、思念、回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传统文化并未远去,而是逐渐沉淀, 被传承下来的, 总有一番独特的滋味。

端午忆童趣

浙江·丁冰燕

端午节到来的时候, 江南的雨季连绵而至, 夏天也才真正开始。那段日子里, 苦香的艾草和甜腻的栀子花的气味总是混合着飘散在潮湿的空气中。小的时候期待端午节,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只有过了端午节, 妈妈才会同意我穿“短袖” 。 “短袖” 是新买的, 一年当中, 除去新年,端午就是那个剩下的惟一可以理直气壮不用撒娇就可以得到新衣服的机会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吃馄饨和鸡蛋。当然粽子一直是最期待的。我小的时候, 妈妈会自己动手包粽子。我就坐在她身边, 学着她,可是我包出来的粽子总是没有角, 像个团儿。看着妈妈包出来的四个角分明的粽子,我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手上的那张粽叶被我弄破。到现在我也还是没学会包粽子, 有时候我会想, 这是不是因为童年太过于短暂。

在我看来,端午不仅只是一个食粽悬艾,纪念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还是我童年记忆的储存罐。端午才佩戴的五色丝线和荷包总能让我保存很久,童年和小伙伴们攀比谁的五色线编得最复杂, 谁的荷包花纹绣得最别致, 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眼中最最重要的 “赛事” 。大人们准备的雄黄酒总是格外吸引我,在饭桌上想讨点来喝, 却总被大人以 “小孩子不能喝酒” 的理由打发掉。虽未尝过那雄黄酒的滋味,但母亲在我额上用酒水画的 “王” 字, 也能让我有种同样饮过酒的错觉。稚童时期的端午总有特别的乐趣,作别童年,却挥之不去萦绕在记忆中的苦艾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