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东师

2015.11.15
供稿单位
采微工作组
文字
贾宇琪
摄影
李锐
指导教师
孙琳
编辑
徐鹏
审核
徐红彦
主办单位
党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信息化办
美术学院

人参驯化记

点击次数:

你可曾知道,玉米最初只有拇指大小,而几万年前的西红柿更是和玻璃珠一般大。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农作物都是经由人类驯化、逐渐演变而来的。作物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通过人工选择作用将野生植物从自然界移栽至人工环境下进行栽培,使其性状渐渐符合人类的需求。过去的数十年中,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将目光转向了全株均可入药、有着“百草之王”美誉的人参上来。

2015年9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霖锋副教授、肖洪兴教授、刘宝教授及博士研究生李明睿、硕士研究生史凤雪和李亚玲等在栽培人参的起源与驯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enetic and Epigenetic Diversities Shed Light on Domestication of Cultivated Ginseng (Panax ginseng)”为题发表在植物科学主流杂志《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IF=6.3)上。 该成果在提高我省栽培人参的品质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古籍《续名医类案》记载:“一妪年七旬,伤寒……昏沉,口不能言,眼不能开,气微欲绝。与人参五钱,煎渣服之,顿愈。” 人参被人们传作神草。然而,随着人类采集的增加与生态的破坏,野生人参的产量越来越少,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栽培人参产量也由于品种退化和生境破坏而逐年减少。本次研究运用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分子技术对野生人参和各栽培人参品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为将来进一步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研究取得的进展将为吉林省的人参栽培与驯化打开一个新局面。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DNA测序,运用微卫星、叶绿体和核基因等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栽培人参及野生亲本进行研究,鉴定出了野生人参所特有的2个等位基因,为野生人参的分子鉴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对栽培人参和野生人参进行胞嘧啶甲基化检测,以分析其表观遗传结构。通过栽培人参和野生人参遗传与表观遗传结构的分析,说明栽培人参的驯化历史,为栽培人参的遗传育种以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本次人参驯化研究的两大重要成果。

此次研究成果肯定了吉林省在人参栽培驯化上的重要地位。人参虽主产于我国,但其具体发源地在学术上一直存有争论。一说人参“生上党山谷”,一说“产于辽东”。本次研究根据不同地区栽培人参与野生人参的系统进化关系,推论出了吉林抚松县可能是栽培人参的主要驯化中心之一,首次为吉林省抚松县作为“人参之乡”提供了遗传学上的科学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千年人参可以幻化成人形并且能呻、能呼、能啼的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最初形成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随着现代科技的日趋进步,人们逐渐揭开了人参的神秘面纱,已将人参变为我们可驯化利用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