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热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22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 责任编辑:史迎丽 浏览次数: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全会公报,并以笔谈形式热议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委书记李忠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和国家布局在东北地区的部属师范大学,我们要矢志不渝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既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又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支撑作用,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努力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党委副书记、校长徐海阳: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宏伟蓝图。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紧密围绕“学科、学生、学者、学术”四个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为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东师方案。

副校长邬志辉: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新发展阶段,积极投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每一位“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要把心理学学科建设工作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尤其是聚焦人民生活品质主客观指标,反映人民心理幸福感的变化规律,助力人民福祉提升。

政法学院院长李红权: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是服务国家治理的关键学科,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落实全会决策部署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撑。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吕康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经济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文学院院长王春雨: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国文学文化和美学美育等学科的建设和提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董灏智:全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中国方案,也为我国世界史和中国史等学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桂君: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外语人要努力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跨文化沟通与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做出更大贡献。

音乐学院院长刘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以音乐研究、教育和创作为载体,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转化创新,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群:美术学科应秉持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传统艺术资源的传承,促进美术创研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艺术之力赋能社会文明进步,以美术之笔绘就文化强国之梦。

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全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前景的坚强决心和历史主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深入宣传全会精神。

体育学院院长张守伟:三中全会系统部署关键领域改革,奠定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体育学科应积极主动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张文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强化文化传播作为文化自信关键载体的国家战略意识,进而明确并完成传媒教育工作者的特殊使命。

国际汉学院院长刘涛: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不断培育讲好优秀文化的人才队伍。